坚韧与守护——竹篱篇
在周公馆的花园中,沿着竹篱边的碎石路漫步,会发现其与众不同的外墙,一排排黑色的篱笆墙,以坚韧之姿守护着周公馆,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它如同革命者般屹立不倒,守护着信念与希望,让人不经意间产生了时光倒流的错觉。
本次修缮根据原竹篱笆的样式以及专家们的多次论证,根据现场考证,院中竹篱笆有两种编制形式,一部分篱笆由几十片竹片竖向垂直一正一反编成,每间隔一定距离采用竹片做横档;另一部分采用细支小圆竹(苇杆)对向交错编织,中间每间隔一定距离用竹片做串档,上下两端用正反竹片做横档。团队采用原传统工艺对竹篱进行修复更替,让一排排竹篱重焕光华。
△图为一正一反编制而成(修缮前)、对向交错编织而成(修缮前)
△图为一正一反编制而成 (修缮后)、对向交错编织而成(修缮后)
一道道竹篱,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中的危险与坚守。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阐扬光大——室外景观篇
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不少隐藏在周公馆花园中的宝藏,在此之前,这些景观小品未能为观众们一一展现,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73号院中的喷泉,它见证了革命先烈们在紧张、危机四伏的政治环境中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动人史实。
△图为邓颖超留影、1975年-1979年期间的喷泉水池照片、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合影
未修缮前的喷泉水池被掩映在灌木丛中,仅存底座,喷水柱已灭失,池内堆积满落叶、管路不畅,花园景观难以近距离欣赏。因此,在修缮过程中,通过修剪绿化、复原原有喷水池、恢复水池周围草皮等形式,为观众重新呈现当时的景象。
除此之外,周公馆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团队特别在思南路71号院中增设一处微型广场,让国旗飘扬在郁郁葱葱的思南路上,为进一步办好周公馆大思政课提供更多场地。
修缮揭秘——油漆工艺篇
(一)历史的阶梯
之前楼梯间的漆面为枣红色,但是在本次修缮过程中,团队考察了许多历史的修缮资料,从历史照片与现场考证中发现:楼梯间的枣红色油漆为后期修缮过程中涂刷,枣红色油漆下面还有一层栗壳色油漆,三层楼梯栏杆第二层的油漆颜色与二层楼梯局部构件处的油漆颜色相同,且与90年代楼梯处的油漆颜色相同,互相佐证了原来漆面为栗壳色的史实。此外,从历史照片中项目团队发现楼梯漆面工艺有区别,楼梯本体漆面颜色较为厚重,具有一定的阴影变化,其工艺为混水漆面;而楼梯下储物间漆面较为透亮,木质纹理清晰可见,展现木材天然的花纹,其工艺为清水漆面。
栗壳色油漆(混水漆)
清水漆
△图为九十年代场景
枣红色油漆(混水漆) 栗壳色油漆(混水漆)
未刷枣红色油漆区域 清水漆
△图为2011年场景 △图为本次修缮后场景
(二)伟人一隅
无独有偶,馆内多个房间内漆面均存在类似情况,如总理的办公室兼卧室中的各类木构件均发现栗壳色油漆痕迹。此次修缮将室内木构件混水漆统一颜色,改为栗壳色油漆,让建筑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让观众们在通过建筑阅读历史的同时看到其蕴藏的精神历久弥新。